江都:星火初燃 浩气长存
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江都、姜堰、高邮、海陵、海安、如皋等六地融媒,共同推出“胜利之河——古运盐河畔的烽火传奇与时代交响”系列融媒报道,青年记者和南京师范大学师生组成寻访团重走“血色航道”,深入历史现场,记录战斗传奇,以新时代青
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江都、姜堰、高邮、海陵、海安、如皋等六地融媒,共同推出“胜利之河——古运盐河畔的烽火传奇与时代交响”系列融媒报道,青年记者和南京师范大学师生组成寻访团重走“血色航道”,深入历史现场,记录战斗传奇,以新时代青
史昌勋,1914年生于大桥镇。少年时,赴上海在猪场谋生,每天挨家挨户收取米水泔浆喂猪。后来,他回乡种地,兼做贩卖杂货、食盐等生意,饱尝艰辛。1941年,新四军民运工作队来到史昌勋家乡,开展群众工作。史昌勋凭借贫苦出身、文化见识和过人胆识,受到民运工作队的器重,
实践出真知,思考悟真理。1972年11月22日《人民日报》报道了江都县麾村公社(编者注:今隶属扬州市江都区丁沟镇)关于晚茬麦是否注定低产的一次讨论会。这场讨论,看似农业生产议题,实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路线辨析。从 “注定低产” 到 “科学增产”,干部群众在实践中